查看原文
其他

戴望舒诗20首

夕阳下


晚云在暮天上散锦,

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

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远山啼哭得紫了,

哀悼着白日底长终;

落叶却飞舞欢迎

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

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

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

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

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

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

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寒风中闻雀声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

死叶在大道上萎残;

雀儿在高唱薤露歌,

一半儿是自伤自感。


大道上寂寞凄清,

高楼上悄悄无声,

只那孤岑的雀儿

伴着孤岑的少年人。


寒风吹老了树叶,

又来吹老少年底华鬓,

更在他底愁怀里

将一丝的温馨吹尽。


唱啊,我同情的雀儿,

唱破我芬芳的梦境;

吹吧,你无情的风儿,

吹断了我飘摇的微命。




自家伤感


怀着热望来相见,

冀希从头细说,

偏你冷冷无言;

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希望今又成虚,

且消受终天长怨。

看风里的蜘蛛,

又可怜地飘断

这一缕零丝残绪。




生涯


泪珠儿已抛残,

只剩了悲思。

无情的百合啊,

你明丽的花枝。

你太娟好,太轻盈,

使我难吻你娇唇。


人间伴我的是孤苦,

白昼给我的是寂寥;

只有那甜甜的梦儿

慰我在深宵:

我希望长睡沉沉,

长在那梦里温存。


可是清晨我醒来

在枕边找到了悲哀:

欢乐只是一幻梦,

孤苦却待我生挨!

我暗把泪珠哽咽,

我又生活了一天。


泪珠儿已抛残,

悲思偏无尽,

啊,我生命底慰安!

我屏营待你垂悯:

在这世间寂寂,

朝朝只有呜咽。



流浪人的夜歌


残月是已死的美人,

在山头哭泣嘤嘤,

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

饥狼在嘲笑声声

在那残碑断碣的荒坟。


此地是黑暗底占领,

恐怖在统治人群,

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

我是颠连飘泊的孤身,

我要与残月同沉。




断章


不要说爱还是恨,

这问题我不要分明:

当我们提壶痛饮时,

可先问是酸酒是芳醇?


愿她温温的眼波

荡醒我心头的春草:

谁希望有花儿果儿?

但愿在春天里活几朝。




凝泪出门


昏昏的灯,

溟溟的雨,

沉沉的未晓天;

凄凉的情绪;

将我底愁怀占住。


凄绝的寂静中,

你还酣睡未醒;

我无奈踯躅徘徊,

独自凝泪出门:

啊,我已够伤心。


清冷的街灯,

照着车儿前进:

在我底胸怀里,

我是失去了欢欣,

愁苦已来临。




可知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

到回忆都变作悲哀,

在月暗灯昏时候

重重地兜上心来,

  啊,我底欢爱!


为了如今惟有愁和苦,

朝朝的难遣难排,

恐惧以后无欢日,

愈觉得旧时难再,

  啊,我底欢爱!


可是只要你能爱我深,

只要你深情不改,

这今日的悲哀,

会变作来朝的欢快,

  啊,我底欢爱!


否则悲苦难排解,

幽暗重重向我来,

我将含怨沉沉睡,

睡在那碧草青苔,

  啊,我底欢爱!




静夜


像侵晓蔷薇底蓓蕾

含着晶耀的香露,

你盈盈地低泣,低着头,

你在我心头开了烦忧路。


你哭泣嘤嘤地不停,

我心头反覆地不宁;

这烦忧是从何处生,

使你堕泪,又使我伤心?


停了泪儿啊,请莫悲伤,

且把那原因细讲,

在这幽夜沉寂又微凉,

人静了,这正是时光。



山行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

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

却似晓天的云片,

烦怨飘上我心来。


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

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

却似凝露的山花,

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我们彳亍在微茫的山径,

让梦香吹上了征衣,

和那朝霞,和那啼鸟,

和你不尽的缠绵意。




残花的泪


寂寞的古园中,

明月照幽素,

一枝凄艳的残花

对着蝴蝶泣诉:


我的娇丽已残,

我的芳时已过,

今宵我流着香泪,

明朝会萎谢尘土。


我的旖艳与温馨,

我的生命与青春

都已为你所有,

都已为你消受尽!


你旧日的蜜意柔情

如今已抛向何处?

看见我憔悴的颜色,

你啊,你默默无语!


你会把我孤凉地抛下,

独自蹁跹地飞去,

又飞到别枝春花上,

依依地将她恋住。


明朝晓日来时

小鸟将为我唱薤露歌;

你啊,你不会眷顾旧情

到此地来凭吊我!




十四行


微雨飘落在你披散的鬓边,

像小珠碎落在青色的海带草间

或是死鱼飘翻在浪波上,

闪出神秘又凄切的幽光;


诱着又带着我青色的灵魂

到爱和死底梦的王国中睡眠,

那里有金色的空气和紫色的太阳,

那里可怜的生物将欢乐的眼泪流到胸膛;


就像一只黑色的衰老的瘦猫,

在幽光中我憔悴又伸着懒腰,

流出我一切虚伪和真诚的骄傲;

然后,又跟着它踉跄在轻雾朦胧;

像淡红的酒沫飘在琥珀盅,

我将有情的眼藏在幽暗的记忆中。




雨巷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静,听啊,远远地,在林里,

在死叶上的希望又醒了。


是一个昔日的希望,

它沉睡在林里已多年;

是一个缠绵烦琐的希望,

它早在遗忘里沉湮。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这一个昔日的希望,

它已被你惊醒了。


这是缠绵烦琐的希望,

如今已被你惊起了,

它又要依依地前来

将你与我烦扰。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静,听啊,远远地,从林里,

惊醒的昔日的希望来了。




回了心儿吧


回了心儿吧,Machèreennemie,

我从今不更来无端地烦恼你。


你看我啊,你看我伤碎的心,

我惨白的脸,我哭红的眼睛!


回来啊,来一抚我伤痕,

用盈盈的微笑或轻轻的一吻。


Aimeunpeu!我把无主的灵魂付你:

这是我无上的愿望和最大的冀希。


回了心儿吧,我这样向你泣诉,

Unpeud'amour,pourmoi;c’estdéjàtrop!




忧郁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

一任她娇红披满枝。


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

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


我底唇已枯,我底眼已枯,

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


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象,

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


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

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




残叶之歌


男子


你看,湿了雨珠的残叶

静静地停在枝头,

(湿了珠泪的微心,

轻轻地贴在你心头。)


它踌躇着怕那微风

吹它到缥缈的长空。



女子


你看,那小鸟曾经恋过枝叶,

如今却要飘忽无迹。

(我底心儿和残叶一样,

你啊,忍心人,你要去他方。)


它可怜地等待着微风,

要依风去追逐爱者底行踪。



男子


那么,你是叶儿,我是那微风,

我曾爱你在枝上,也爱你在街中。



女子


来啊,你把你微风吹起,

我将我残叶底生命还你。




闻曼陀铃


从水上飘起的,春夜的Mandoline,

你咽怨的亡魂,孤冷又缠绵,

你在哭你底旧时情?


你徘徊到我底窗边,

寻不到昔日的芬芳,

你惆怅地哭泣到花间。


你凄婉地又重进我纱窗,

还想寻些坠鬟的珠屑——

啊,你又失望地咽泪去他方。


你依依地又来到我耳边低泣;

啼着那颓唐哀怨之音;

然后,懒懒地,到梦水间消歇。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底记忆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底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

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底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

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底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路上的小语


——给我吧,姑娘,那朵簪在你发上的

小小的青色的花,

它是会使我想起你底温柔来的。


——它是到处都可以找到的,

那边,你看,在树林下,在泉边,

而它又只会给你悲哀的记忆的。


——给我吧,姑娘,你底像花一样地燃着的,

像红宝石一样地晶耀着的嘴唇,

它会给我蜜底味,酒底味。


——不,它只有青色的橄榄底味,

和未熟的苹果底味,

而且是不给说谎的孩子的。


——给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

你的火一样的,十八岁的心,

那里是盛着天青色的爱情的。


——它是我的,是不给任何人的,

除非别人愿意把他自己底真诚的

来作一个交换,永恒地。




“ 感 于 哀 乐,缘 事 而 发 ” 的 汉 俗 曲 歌 辞

使乐府诗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多姿多态的伟观的,是汉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
相和歌和杂曲歌都是汉代俗曲。相和歌,尤其是其中的新兴俗乐,曲调源于民间,演唱时“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因此被称为相和歌。先秦雅乐的乐器主要是金石,金石的节奏凝重缓慢,音色单调,自然比不上丝竹变化无穷。张衡《南都赋》有一段描写相和歌的演奏说:“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寡妇悲吟,鹍鸡哀伤。坐者凄欷,荡魂伤精。”可略见人们为之倾倒的情景。《乐府诗集》分相和歌为十类,其中合称清商三调的清调、平调和瑟调,加上楚调和相和调这五类,曲调最多,歌辞也最繁富。
再说杂曲歌。郭茂倩说:“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曲调性质、歌辞内容都比较复杂。但汉代的杂曲歌,风格内容和相和歌极其相似,很可能由于年代久远,人们不详它们属于何种曲调而被列入杂曲的,论其性质,当与相和歌属于同一系统。汉代相和和杂曲的歌辞,绝大部分来自民间,《宋书·乐志》指出:“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其中有少部分文人作品,也颇有民歌的风味。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俗曲歌辞的最大特色。具体说,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和社会动态浮雕在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歌辞中。它们又为我国古代诗歌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汉乐府俗曲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同《诗经》、《楚辞》有很大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更引人入胜的吸引力。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叙述。
1.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
汉俗曲歌辞虽仅四十余首,但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绪。在封建时代,广大民众被剥夺了掌握文字的机会,他们往往更多地凭藉口头歌唱来宣泄感情,表达爱憎。这些俗曲歌辞即使经过乐府机关的选择和文人、乐工的增删削改,但毕竟还是来自下层民众。
(1)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两汉文坛风行的大赋,也以上层社会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但描绘的是京殿苑猎,称扬的是赫赫武功,极歌功颂德、谄谀献媚之能事;偶有微辞,也不过“劝百讽一”。在当时文坛,真正对封建统治阶级作揭露鞭挞的是汉俗曲歌辞,如《陌上桑》、《羽林郎》、《东门行》、《相逢行》等篇,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陌上桑》是民歌,《羽林郎》题为辛延年作。辛延年是东汉人,身世不详,地位大约也不会很高。这是两首主题相同又都以喜剧形式出之的讽刺诗。《陌上桑》写少女罗敷春天去郊外采桑,遭到一个“使君”(汉代太守)调戏,还准备把她带走,幸亏她机智镇静,谎称其夫为侍中郎,才摆脱了“使君”的无耻纠缠。《羽林郎》写豪门家奴调笑酒家胡女: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这两首歌辞,揭露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汉代上层阶级对妇女的随意掠夺凌辱。汉代贵族无不姬妾成群,掠夺霸占妇女的事例,不绝于史书。如桓帝时宦官徐璜兄子徐宣任下邳令,“先是,求汝南太守下邳李暠女不能得,及到县,遂将吏卒至暠家,戴其女归,戏射杀之”。对离职官员之女尚且如此,平民百姓不更是随其生杀淫虐了吗?上行下效,一些豪族爪牙也为非作歹,公然“妻略妇女”。这是汉代最黑暗的社会现象之一。两首诗中的“使君”和“霍家奴”,正是这类家伙的典型。一个声威赫赫的高官,一个依仗主势的奴才,其灵魂举止都是那样卑劣丑恶。可以想象,就当时生活的真实而言,在豺狼横行的时代,这两个女子定是难脱魔爪的了,但是歌辞按照人民的愿望而塑造的罗敷和胡女,不仅美丽,更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善于反抗。“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回答得多么斩钉截铁!“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拒绝得又多么义正词严!诗通过情节的安排,制造了喜剧性的结局,乃是对封建阶级淫暴行为的有力挑战!
如果说《陌上桑》和《羽林郎》是寄憎恶批判之意于笑骂嘲讽之中的话,那么《平陵东》就是受害者直接的悲愤控诉了: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歌辞写“盗劫人为质,令其家输财物以赎,如今绑票者所为”。然而,“盗”又是谁呢?诗中说把义公劫至高堂,勒逼财物时又能派出“追吏”,不是威权在手的人物又何能如此!所谓“不知何人”,不是已暗示得明明白白了吗?证之史传,汉代权贵“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义公正是成千上万被“辜榷财物”而“无所告诉”的人们中的一个。这种官府公开劫掠民众财物的强盗行径,反映出阶级压迫的深重程度。
带有浓重奴隶制残余的汉代社会,上层贵族的奢华挥霍令人吃惊,“妖童美女,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是普遍的现象。一些外戚更是合家富贵,骄奢无比,《后汉书·马防传》说马防“兄弟贵盛,婢各千人以上,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其他外戚的情
形都相仿佛。《相逢行》就是对此类现象所作的艺术概括。歌辞中的“君家”,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数人,个个高官显爵,“黄金络马头”,招摇过市,不可一世,而“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堂前伎乐杂奏,堂后姬侍成行,真是一幅贵族家庭荒淫生活的绝妙写照。另外如《鸡鸣》、《长安有狭邪行》两篇,题材与此大同小异,对封建贵族的奢华淫侈也作了真实的暴露。
(2)反映下层民众的痛苦
人民自己的生活,永远是民歌吟唱的主要内容。汉俗曲中许多歌辞,都是下层民众用自己的歌喉,倾诉身受的苦难,宣泄反抗的激愤。它形象地告诉我们,正当封建统治者“华灯何煌煌”,狂欢作乐之时,汉代广大民众如何在饥寒的煎熬中挣扎,流淌着辛酸的血泪。比如《孤儿行》和《妇病行》两首,就是由“泪痕血点,凝缀而成”。《孤儿行》叙述一个孤儿,父母死后,备受兄嫂虐待,逼他小小年龄,出门当商贩。他“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到处奔波,冬天回家,“不敢自言苦”。可是,还未稍事休息,苦差又来了: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这个孤儿,由于封建宗法制的弊害,其实已沦为兄嫂的奴仆。他的生活,乃是汉代普遍存在的奴婢生活的缩影。汉王褒《僮约》提到奴婢要打扫洗涤,织履作粗,捕鱼砍柴,买肉沽酒,舂米洗衣,“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孤儿劳务的繁重,与之相比,无不及而有过之。“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怆绝望的呼唤,正是对封建宗法制和奴婢制度的控诉。
更加凄惨的是《妇病行》里的病妇。她终年卧病在床,临死之前,还在为“两三孤子”的生活担惊受怕。诗写她叮嘱丈夫在自己死后“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笡笞”,话未出口,“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真是惨不忍睹。前人说此篇是“刺为父者不恤孤儿”,显然是对诗意的误解,诗后面的“乱辞”叙述病妇死后,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父亲为孩子奔走觅食,“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展现的分明是整个贫苦家庭为生存而挣扎的惨况。此类平凡无奇但饱浸血泪的题材,对醉心于以宫苑游猎为题材的辞赋家们来说,自然不屑一顾,但因此更显示出它们的价值。
《十五从军征》是写长期战争造成的苦难。但它没有像铙歌《战城南》那样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惨酷,而是从侧面落笔,写一个侥幸得保残躯的老兵还乡后的遭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军六十余个春秋,其间的酸幸悲苦和对亲人家园的怀念不难想象。对这个老兵说来,能够见到几个亲人,享几日天伦之乐,恐怕是最大的愿望了。然而,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一切梦想,等待他的是亲人的累累荒冢,是雉飞兔走、野草丛生的废宅。可怜的老人只能遥望长天,流下无言的苦泪。诗无一奇字警句,而述事陈情,恳恻如见,真是“悲痛之极辞”,同《战城南》互为补充地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
但是,民众并非任人宰割的牛羊,残酷的阶级压迫,无休无止的灾难,促使他们觉醒、抗争,请看《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写一个城市贫民迫于饥寒,终于铤而走险。节奏紧促的三字句,出门“不顾归”和归家“怅欲悲”的对照描述,一开头就突出了他无限悲愤的情绪。随后,盎中无米、架上无衣两句,承上启下,回答了悲愤的原因,说明拔剑出走的必然性。诗把主人公走上“违法”的道路,放在“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典型环境中,鲜明地表现出对他所持的同情态度。当然,像这样洋溢着反抗精神的作品,乐府机关是不会大量选入的。就是这一首,晋代乐府演唱时,还在“下当用此黄口儿”句下,增添入“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数句,把迫于生活而作出的反抗,一下子变成了“清廉”时代的犯上作乱,和民歌原作者之意大相径庭。封建统治阶级删改民歌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一例。
(3)抒泄弃妇的哀怨
汉代社会,随着百家废黜、儒术独尊,确立了所谓“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后,妇女所受的压迫就日益加深。一方面,“男女授受不亲”的戒律禁锢着她们;另一方面,“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的所谓“七出”之类维护着封建夫权的法规,使她们常常被无情的丈夫遗弃。周寿昌《两汉书补证》说:“汉法,以无子出妻为常法,若在后世骇人听闻矣!”其他因攀附贵门、喜新厌旧等原因出妻的也屡见史书。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是这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在文学领域里的投影。它们多数直接采用弃妇的口吻倾诉悲哀,或感叹自己的命运犹如团扇,“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怨歌行》);或哀恳丈夫不要随意遗弃自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塘上行》);辞情都非常凄婉。如《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是一首女子给负心男子的决绝词。山上皑皑白雪,云间皎皎明月,象征着爱情应该纯洁光明,决不能蒙受玷污。所以,一旦发现情人“有二意”,便毅然前去与之决裂。本篇不像其他弃妇诗那样充满了可怜的企求和无可奈何的哀怨,而对贪爱金钱、另觅新欢的男子作了强烈的谴责,显示出女主人公不甘听凭他人主宰命运的坚强性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两句,是她发自内心的沉痛呼声,也概括了千百年来无数女子梦寐以求的愿望。
《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因而此诗一度被认为是卓文君作。然而卓文君的时代并无产生此类成熟的五言诗的可能。同样,相传班婕妤作《怨歌行》,甄后作《塘上行》也不可信。但这也说明这些诗形象地概括了始受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女子的命运。
汉俗曲弃妇诗多数是抒情诗,《上山采蘼芜》却是一首叙事诗。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尺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诗的写法也很别致,除了开头三句外,全都是对话,通过女子同故夫的问答,“新人”和“故人”的比较,突出了弃妇的无辜。但既然“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是男子贪图容貌,喜新厌旧,抑或迫于家庭压力?诗中没有明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思考余地。诗中弃妇遇见故夫还要屈膝长跪,委婉陈情,也可见妇女地位的低下,礼教枷锁的沉重。汉乐府不乏熔铸精彩的对白名篇,但如这一首几乎完全靠对白来描写人物、展开情节的却并不多见。
(4)寓言诗和说理诗
俗曲歌辞中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枯鱼过河泣》、《蛱蝶行》和《艳歌何尝行》等篇,都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禽乌之口,诉人类之情。《枯鱼过河泣》说:“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通过枯鱼给鲂鱮作书叮咛,揭示出人生坎坷,要谨慎处世的道理。设想奇绝,语意沉痛,发人深省。《艳歌何尝行》(一名《双白鹄》)写雌鹄(妻子)患病,不能再伴随雄鹄(丈夫)比翼双飞,雄鹄万分悲伤,“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雌鹄也哽咽吐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这正是人间恩爱夫妻的象征,把生离死别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借禽言鸟语叙述故事,早在《诗经》中已经可以见到,如《豳风·鸱鸮》即是,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说明即使是不同时期的民歌,其表现手法也有着血肉相关的联系。
汉俗曲说理诗不多,也殊乏佳制。内容多为宣说儒家安身立命一套,如“叔嫂不亲授,男女不并肩”之类,说教的气味极重,无疑是封建文人所作。但《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可以称得上是说理诗中的精品: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自然界的万物,如果细细加以观察体味的话,常常可以从中悟出人生哲理。这首诗就是从植物的春荣秋凋、滔滔江水的东流不复回,联想起人生盛年难得,光阴一去不返,而得到应该“早崇树事业,无贻后时之叹”的启发。情调奋发昂扬;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是千古常新的名句。
汉俗曲歌辞丰富的内容,并非上述四类所能完全概括。如《长歌行·岧岧山上亭》、《悲歌行》、《高田种小麦》、《古歌》等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颠沛流离。从汉俗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世态人情的淡薄。不少歌辞写到一些出门的游子,因无法找到在家庭里所能感到的温暖,因而经常流露出悲怆的情绪。像《步出夏门行》,想象丰富,词句古朴天真,颇具民间文学的特色:
邪径过空庐,好人常独居。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御,将吾上天游。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
陈祚明说:“与天相扶,语奇。东父、西母,乃在太山,荒唐可笑。天何可里计,乃言四五里,见极近。最荒唐语写若最真确,故佳。”这意见很对。这种天真有趣的笔调,对后来李白的乐府诗起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与精华并存,汉俗曲歌辞也有一些糟粕。有些歌辞曾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删饰,如前面提到的《东门行》。又如《乌生八九子》,明明倾吐的是受害者的怨愤,但结尾处却说“我人民生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与全诗极不协调,这恐怕也是经过篡改的。再如《西门行》、《驱车上东门行》、《怨诗行》,主题都是怨叹人生无常,鼓吹“游乐当及时”、“游心恣所欲”,宣泄封建统治阶级颓废没落的情绪。还有一些写追求神仙长生,迎合封建帝王企求成仙不死的愿望,如《董逃行》、《王子乔》等。这些诗篇,大约也都出自封建文人之手,毫无可取之处。
2.崭新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
汉俗曲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在多方面地反映汉代社会面貌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精彩的叙事手法
汉俗曲叙事诗很发达。一般说来,我国古代叙事诗比较落后,《诗经·国风》几乎全是抒情诗,仅在《大雅》中有几篇记录周朝祖先业绩的小型史诗;《楚辞》也是抒情之作。而汉俗曲却以叙事诗为主,这也是汉乐府的精萃所在。它的叙事手法,也同《诗经·大雅》迥然不同,面目全新。
(1)剪裁精当 汉俗曲叙事诗的篇幅都比较短小,除《孔雀东南飞》外,最长的《陌上桑》不过五十三句,二百六十五字。与此相适应,它们对有关事件并不作有头有尾的叙述,而是恰当地截取生活的某个侧面,集中描绘。如写孤儿仅取其遭受奴役的场面,写病妇只述其临终时的情景,《东门行》横截的是拔剑走险的高潮,《羽林郎》集中写家奴调戏和胡女抗暴的冲突。这些虽都只是一个个生活的横剖面,但因剪裁得当,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典型性,因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2)对话传神 巧妙地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展开矛盾,构成波澜,是汉俗曲叙事诗的又一重要特色。在诗歌中运用第三者的口吻叙述故事,固然有利于具体的描绘,但也容易流于平板枯燥。俗曲叙事诗擅长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来展示他们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如《妇病行》中病妇的惨淡心理,就是通过她的临终嘱托映衬出来的。《东门行》的主人公回答妻子劝阻的话虽十分简短(“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但一个悲愤难抑、决心不顾一切的莽撞汉子的形象却已跃然纸上。《上山采靡芜》几乎完全是靠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这些对话,声情毕肖,能使人产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诗歌的对话,不但要个性化,还必须符合韵律,较之小说散文更难,在汉乐府里却能运用自如,毫无生套硬凑、捉襟见肘的痕迹,确是极为难得的。
(3)叙述生动 这些叙事诗的叙述也很生动,能吸引读者,紧扣人心。为了让短小的篇幅具有更大的容量,它们常用渲染性的描绘来替代交代性的叙述,把有些平平常常的故事表现得有声有色。《孤儿行》写孤儿的种种劳役,很容易落得平淡无味,诗篇却用了富有感情色彩的第一人称,恰当地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渲染,力求在单纯中见丰富,因而写来虽似琐碎,却能抓住读者,激起读者对孤儿的同情。这种渲染,有时同铺叙手法互相交织,如《陌上桑》描写罗敷美貌一段: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不从正面描写她的容颜,而从侧面刻画众人为她的美貌所倾倒的神态,用充满诗意的情景去突出富有诗意的形象。当然,这也不是信笔挥洒,而是在总体构思下所作出的艺术安排。
第二,质朴自然的风格
俗曲歌辞的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或清新明朗,或深情婉转,或委婉陈辞,或慷慨悲歌,但又都统一在质朴自然的总的风格特征之下。所谓质朴自然,是指这些歌辞丝毫不露斧凿的痕迹,浑然天成,如《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没有什么新奇的构思,词藻也算不上精美,但短短六句,就描绘出鲜明的画面,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吟咏之际,一群活泼少女边采莲、边歌唱的热烈情景,仿佛已浮现在读者的眼前。汉乐府俗曲无论是叙事诗或是抒情诗,大都有类似的特点。这是因为它们多数是劳动人民歌唱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诗篇。劳动人民的生活本来是朴素而充实的,他们的感情又十分真挚。这些朴素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表现在诗中,就形成了诗歌风格质朴自然的特征。一些文人模仿民歌,用民歌的手法写诗,在风格情调上也与民歌有了相通之处。
质朴自然的风格,也表现在诗歌语言上。胡应麟称赞汉俗曲“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又说,“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颇能道出其特点。我们只要把它们和《郊祀歌》、《铙歌》略作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差异之大。汉俗曲活泼通俗、明朗自然的语言,是它们至今仍有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崭新的艺术形式
汉乐府俗曲的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杂言诗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错综多变,如《平陵东》即是。这两种诗体,比起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体有明显的进步。汉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多数用四言体和楚辞体,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两种诗体实际上已趋于僵化,创作一种新诗体已成为诗歌发展的当务之急。汉乐府俗曲开创杂言和五言体,特别是五言体,对古代诗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前期俗曲多用杂言,打破传统的四言诗的整齐形式,由整趋散;后期的多用五言,由散趋整,显示出诗体的发展。汉乐府在思想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同它的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分不开的。




推荐阅读:

郑愁予诗116首

章德益《西部太阳》

章德益《我与大漠的形象》

昌耀诗30首

叶延滨《想飞的山岩》

周梦蝶《还魂草》

周梦蝶《除夕》

周梦蝶《燃灯人》

曾卓《悬崖边的树》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郑愁予《雨说》

郑愁予《赋别》

郑愁予《小小的岛》

郑愁予《佛外缘》

郑愁予《梦土上》

郑愁予《情妇》

何其芳《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欢乐》

何其芳《扇》

何其芳《秋天》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答客问》

闻一多《收回》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洗衣歌》

闻一多《心跳》

顾城《回归》

顾城《眨眼》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透明的夜》

艾青《鱼化石》

艾青《手推车》

艾青《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痖弦诗90首

艾青《给乌兰诺娃》

艾青《煤的对话》

艾青《盼望》

艾青《时代》

臧克家《难民》

臧克家《三代》


白日双鵰下 黄云万骑闲 时同投笔吏 逐虏过天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